本所學報
- 《師大台灣史學報》
特約邀稿
松田利彥,〈帝國日本與腳氣病研究—以臺北醫院醫長稻垣長次郎為中心—〉,頁1-46。
研究論著
楊文喬,〈跨越疆界的戰友:川島威伸、摩羅泰島戰友會與臺灣人原日本兵〉,頁91-124。
傅聖凱,〈日軍陣地的建築構工——以石頭營要塞為例〉,頁125-156。
Frank Dhont,〈服務於日本軍隊: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在東南亞的印尼人與臺灣人〉,頁157-188。
張素玢,〈南海諸島——日本區域防衛與戰爭情報資訊網的前哨(1937-1945)〉,頁189-222。
史料編譯
論文翻譯
鄧雅森(Arsène Donada-Vidal)著、黃㵾任譯,〈「一種難以釋懷的悲傷」書寫戰爭的暴力——法軍在福爾摩沙遠征(1884年-1885年)的記憶建構與寫作策略〉,頁235-254。
大師開講
〈「請問濱下老師,何為『海的亞細亞』?」 座談會記錄〉,頁255-284。
張素玢老師榮退專欄
附錄
特約邀稿
陳儀深,〈從一省到一國:從1951、1971、1991三個關鍵年代看臺灣政治變遷〉,頁1-22。
研究論著
莊天賜,〈日治時期高雄新式製糖業之建立與版圖演變〉,頁23-57。
吳玲青,〈打造恆春炭:清領到日治的恆春製炭產業變遷〉,頁59-85。
陳筱婷,〈日治時期日人對東沙島的經營與佔領—以《臺灣日日新報》之記載為中心〉,頁87-116。
賴冠妏,〈戰後初期之臺灣省立臺北高級中學研究(1945-1949)〉,頁117-153。
大師開講
吳密察,〈經典導讀:矢內原忠雄《帝國主義下的臺灣》〉,頁155-168。
學術成果
蘇美齡、胡哲榕,〈「茹」風的歌—澎湖東吉許春江女士的褒歌人生〉,頁169-185。
胡哲榕,〈臺灣踏查旅遊史之踏查—澎湖南方四島遊誌〉,頁187-204。
附錄
特約邀稿
吳密察,〈臺灣總督府「土地調查事業(1895–1905)」的展開及其意義〉,頁 5–35。
研究論著
許佩賢,〈日治時期公學校教師的學經歷——以興直公學校教職員履歷書分析為中心(1898-1920)〉,頁37-75。
何鳳嬌,〈日治時期臺灣新式製糖會社的土地政策〉,頁77-121。
蔡錦堂,〈新竹中學校出身的臺北高等學校生的初探〉,頁123-150。
學術與人格的雕塑者
學術活動
徐紹綱,臺北高等學校創校 95 週年紀念活動——學養與自治精神的傳承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實,頁173-180。
謝維倫,「近代臺灣與東南亞:臺灣學研究中心 10 週年」國際學術研討會活動紀實(2017 年 11 月 24 日至 25 日),頁181-187。
附錄
特約邀稿
若林正丈著、許佩賢譯,〈在諸帝國周緣活下去:臺灣史中的「邊境動力」與地域主體性〉,頁 3–52。
許雪姬,〈楊雲萍、陳逸松、呂赫若這三個文化人與他們的時代〉,頁 53–98。
研究論著
張素玢,〈濁水溪下游的開荒拓野與製糖產業的發展(1900–1930)〉,頁 99–137。
謝仕淵,〈石暘睢 (1898-1964) 文史調查事業之初探—兼論戰後初期的臺灣博物館〉,頁 139–170。
田騏嘉,〈從「巴丹文化圈」到「帝國版圖圈」的蘭嶼〉,頁 171–217。
研究討論
林欣宜,〈英國國家檔案館檔案工作經驗分享〉,頁 219–228。
郭婷玉,〈日本國立公文書館使用經驗報告〉,頁 229–240。
學術活動
研究論著
沈佳姍,〈日治時期臺灣「細菌檢查」處所發展初探〉,頁5-46。
何義麟,〈戰後在日臺灣人的國籍轉換與居留問題〉,頁47-75。
鄭麗榕,〈戰爭與動物:臺北圓山動物園的社會文化史〉,頁77-112。
研究討論
許佩賢,〈台灣教育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(2011-2013年)〉,頁113-146。
學術活動
林俊宇,〈臺南市街田野調查─時空變遷下的「變」與「不變」〉,頁147-160。
陳偉欽,〈評介莊弘哲《1771福爾摩沙:貝紐夫斯基航海日誌紀實》〉,頁161-168。
黃采瑜,「2012-2013台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」學術研討會紀實(2014年12月5日至6日),頁169-174。
研究論著
許雪姬,〈去奴化、趨祖國化下的書寫──以戰後臺灣人物傳為例〉,頁3-66。
蔡錦堂,〈再論日本治台末期神社與宗教結社諸問題──以寺廟整理之後的台南州為例〉,頁67-94。
鈴木哲造,〈日治初年臺灣總督府衛生行政制度之形成──與近代日本衛生行政制度比較考察〉,頁129-160。
金湘斌,〈日治初期(1895-1906 年)臺灣學校女子體育的摸索與建立 〉,頁161-202。
郭怡棻,〈警察與戰時臺灣流言蜚語的管制(1937-1945)學術活動〉,頁203-257。
研究討論
郭婷玉,〈「2009 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」研討會概況〉,頁258-262。
研究論著
蔡錦堂,〈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修身教育及其影響〉,頁3-32。
張素玢,〈國策會社與日本移民事業的開展:滿州拓植公社與臺灣拓植株氏會社〉,頁33-72。
吳明勇,〈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之成立及其人事結構分析(1921 – 1939)〉,頁73-113。
陳佳宏,〈日治中期至二二八事件前後臺灣之認同糾葛:以精英為主的分析〉,頁115-160。
蔡承豪,〈從在來犁到改良犁:臺灣的犁具改良(1900s – 1960s)〉,頁161-214。
研究討論
李弘祺,〈林獻堂、一新會以及臺灣的公民社會〉,頁215-226
春山明哲,〈「台湾近代史」と4人の日本人-後藤新平.岡松參太郎.新渡戶稻造.矢內原忠雄〉,頁227-256。
八、來稿以未發表者為限,轉載請知會本刊。
《師大台灣史學報》撰稿體例
一、本刊為一學術性刊物,於每年3月出刊。刊行臺灣史研究之相關著作。凡屬此領域之學術論著(2萬字為原則)、田野調查與文獻資料之相關短論(5,000字為原則)、書評(3,000字為原則)等,均歡迎惠賜稿件。文稿請用橫式寫作。
論著需附中、英文摘要,各以1,000字為限,並附關鍵詞。
二、來稿以未發表者為限;一經登載,版權即屬本刊所有。
三、中文格式部份
(一)本文部份
- 標點符號:平常引號用「」,書名、期刊用《》,文章篇名和碩、博士論文用〈〉標示。臺灣之「臺」,書名或文章名,無論中、日文,均依照原書、原文之寫法,除此之外,內文中遇有臺灣之「臺」,一律採用繁體寫法。
- 中、日紀元(西元紀年)的情形,一律採用「明治28年(1895)」的形式。
- 括號一律採用全型();雙括號時,以(〔〕)的方式表示。
- 文中數字與西元紀年以阿拉伯數字表示。
- 獨立引文每行前後均空二格;遇多段之引文,則每段開頭多空二字。正文內之引文,請加「」;若引文內別有引文,則使用『』。引文原文有誤時,應附加(原誤)。引文有節略而必須表明時,不論長短,概以節略號六點……表示,如「×××……×××」;英文句中三點…,句末則為四點….。
- 文章或註釋當中,若出現作者「按」,無論係改正錯誤或僅為說明文字,均採取〔按:×××〕之形式表示。
(二)註釋部份
- 註釋:隨頁腳註。註釋號碼用阿拉伯數字,加註盡量在句尾,置於標點符號後。
- 註釋中,作者與譯者之表現方式,如各僅為一人時,二者間以頓號表示,如「×××著、×××譯,……」;若作者或譯者有二人以上時,以「×××、×××著,×××譯,……」或「×××著,×××、×××譯,……」之方式表示之。
- 正文及註釋,平常引號請用「」標示,書名、期刊用《》,文章篇名和碩、博士論文用〈〉標示。
- 論著註釋,請依下列格式加註:
(1)第一次出現時:
- 專著:作者,《書名》(出版地:出版社,年份),頁碼。
- 論文著作集:作者,〈論文名〉,收於編者,《書名》(出版地:出版社,年份),該文起迄頁碼。
- 期刊論文:作者,〈篇名〉,《刊物名》期:別(年月),頁碼。
(2)再次出現時:
- 作者,篇名或書名,頁碼。
(3)同出處連續出現在同頁時,採「同上註,頁碼。」之形式標示。
- 註釋中若遇合刊之期刊,以《期刊名》3: 3/4的形式表示。
- 註釋或參考書目中之頁碼,以頁1、2、3-4的形式表示(採用頓號、以-取代~)。
- 文叢、研叢及原刊年的表現方式:
陳淑均,《噶瑪蘭廳志》(臺北: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,臺灣研究叢刊第47種〔以下簡稱「文叢」〕,1957;1852年原刊),頁11-12。 - 期刊卷期之後需附上出版時間,或簡(只有年代)或繁(年月均有)皆可。
- 報紙的表現方式:
第一次出現時:
〈標題〉,《報紙名稱》,年月日,版次。
再次出現時:
〈標題〉。
- 引用電子資料時,請註明下列資料:
作者(年代),〈篇名〉,下載日期,網址。
四、英文稿件格式,請參照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。
五、所附之照片、圖表,需於縮版印刷後,仍然清晰可辨識。說明文字、數字及符號,須與內文一致,並以橫列為原則,由左至右書寫;如需直寫,則由右而左。表、圖均需編號,並加標題於表之上、圖之下;相關說明文字,則均置於圖、表之下。
六、論文之後,需詳列引用之書目。不分期刊論文、論文著作集,或是專著,中、日、西文並列時,中、日文在前,西文在後。中、日文書目,可按作者姓名筆劃;西文書目依作者姓氏字母次序排列,姓在前,名在後。引用書目中,
若有版本或原刊年等說明文字,皆於該書後加括號說明之。
格式如下:
(一)期刊論文
曹永和
1998 〈十七世紀作為東亞轉運站的臺灣〉,《臺灣風物》48(3): 91-116。
Coe, Michael D.
1955 “Shamanism in the Bunun Tribe, Central Formosa.” Ethnos.20(4): 181-198.
(二)論文著作集
松田吉郎
1992 〈臺灣の水利事業と一田兩主制〉,收於陳秋坤、許雪姬主編,《臺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》,頁105-138。臺北: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室。
Bourdieu, Pierre
1976 “Marriage Strategies as Strategies of Social Reproduction.” InForster, R. O.Ranum, eds., Family and Society , pp. 117-144. Baltimore and London: The Jok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.
(三)專著
王世慶
2004 《臺灣史料論文集》。臺北:稻鄉出版社。
檜山幸夫
1997 《日清戦争:秘藏寫眞が明かす眞實》。東京:講談社。
Shepherd, John R.
1993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, 1600-1800. Stanford: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