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位論文
110-111學年度
畢業 學年度 | 姓名 | 題目 | 指導教授 | 備註 |
111 | 傅弘 | 郭雨新政治生涯起落與形象變遷 | 陳佳宏 | |
111 | 陳爰南 | 農民的抉擇—人工或機械(1970–2021) | 張素玢 | |
111 | 張尹嚴 | 臺灣監獄島:特殊分子考管制度的建置及運作(1950 – 1990s) | 陳翠蓮、許佩賢 | |
111 | 葉人鳳 | 臺灣中醫藥「轉骨」概念與劑型之發展 | 皮國立、張素玢 | |
111 | 張蕙羽 | 清代臺灣渡口組織的運作:以新店溪流域為例 | 陳志豪 | |
111 | 陳知臨 | 歷史與教學的相互應用–以北投水道為例 | 張素玢 | 多元論文 |
111 | 許晁語 | 李源棧與戰後臺灣政治社會發展—以省議會建言為中心 | 陳佳宏 | |
111 | 松田宜慧 | 日治時期資生堂藥舖在臺灣的企業經營 | 許佩賢 | |
111 | 林東昇 | 日治時期臺灣酒專賣制度與清酒業者的經營之道──以近藤商會為中心的考察 | 許佩賢 | |
111 | 徐薇筑 | 日治時期臺南州新豐郡的寺廟整理 | 蔡錦堂 | |
111 | 楊新淇 | 「青田七六」的歷史與建築沿革調查研究報告──足立仁與他的南方家屋 | 許佩賢 | 多元論文 |
111 | 宋狄潔 | 桃園平鎮宋屋家族的人名 | 康培德 | 多元論文 |
111 | 胡以蓁 | 從霄裡營盤古墓到褒忠義民廟的歷史研究 | 陳志豪 | |
111 | 林昀叡 | 艋南義路:清代臺北盆地南緣道路修築與交通網絡 | 陳志豪 | |
111 | 鄭竣元 | 清代臺灣「保」的空間劃分:以淡水廳芝蘭保為例 | 陳志豪 | |
110 | 趙育慧 | 「日治時期土木建築請負業:田村組」圖文書創作 | 許佩賢 | 多元論文 |
110 | 李承諺 | 鑽石儲思盆-臺北市立棒球場的意象轉變 | 林玫君 | |
110 | 川口智美 | 臺灣的啤酒故事 | 康培德 | 多元論文 |
110 | 張盈盈 | 員林湖水坑地區的拓墾與產業發展(1755-1980) | 張素玢 | |
110 | 欉明泓 | 游移的邊界與地方社會的發展─以臺中新社地區水底寮為例 | 張素玢 | |
110 | 黃㵾任 | 福爾摩沙的「健行」:清法戰爭期間法國軍官薩勒影像之研究 | 陳志豪 | |
110 | 陳怡璇 | 108課綱高中歷史加深加廣選修「國家暴力與轉型正義」教案設計—— 以戰後臺灣為例 | 蔡錦堂 | 多元論文 |
110 | 林姿妤 | 戰後臺灣的農政宣傳—以農復會的「電化教育」為中心(1949–1963) | 張素玢、范燕秋 | |
110 | 楊芳瑜 | 「三高女時光屋」文字冒險遊戲 | 許佩賢 | 多元論文 |
110 | 奧野善雅 | 日治時期「臺北幼稚園」的歷史(1900-1944) | 許佩賢 | 獲國立臺灣圖書館111學年度臺灣學博碩士論文研究獎助優等 |
110 | 鄭力瑜 | 來到清朝的臺灣當總理─清代臺灣社會與文史桌遊的設計 | 陳志豪 | 多元論文 |
105-109學年度
畢業 學年度 | 姓名 | 題目 | 指導教授 | 備註 |
109 | 劉怡伶 | 清代臺灣的庄規與社會秩序──以三重埔的溪尾庄規為例 | 陳志豪 | |
109 | 羅崧源 | 「褒忠」匾與黑香旗:新竹枋寮褒忠亭義民廟的物質文化史考察 | 謝仕淵 | |
109 | 廖士鳴 | 〈療殤・樂生〉:樂生療養院的遊戲腳本設計 | 范燕秋、許佩賢 | 多元論文 |
109 | 田中美帆 | 移動與境界—臺北高校生・入管官僚竹內昭太郎的記憶分析 | 蔡錦堂 | |
109 | 陽智寧 | 艋舺商人的改朝換代:1895 | 許佩賢 | |
109 | 游詠筌 | 「部落聯盟」─歷史桌遊.認識臺灣 | 詹素娟 | 多元論文 |
109 | 黃皓陽 | 日治時期臺灣蕃地神社之研究—以臺北州為中心 | 蔡錦堂 | |
109 | 楊光 | 從上海到臺灣的企業家族:以「明星化工」周氏家族為中心(1923-1998) | 陳佳宏、劉文賓 | |
109 | 張育嘉 | 封鎖下的運補:金門人員物資的管制(1949-1979) | 張素玢 | 獲國立臺灣圖書館111學年度臺灣學博碩士論文研究獎助佳作 |
109 | 小池拓人 | 日本帝國體制下的臺灣豬隻 | 許佩賢 | 獲國立臺灣圖書館110年度臺灣學博碩士論文研究獎助佳作、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109年度博碩士論文獎助學金 |
108 | 賴冠妏 | 新舊政權夾縫中的臺灣省立台北高級中學(1945-1949) | 蔡錦堂 | 獲國立臺灣圖書館110年度臺灣學博碩士論文研究獎助佳作 |
108 | 詹孟桐 | 美軍在臺灣:冷戰下的日常生活(1951-1979) | 陳翠蓮、范燕秋 | 財團法人鄭福田文教基金會博碩士學位論文獎 |
108 | 饒維平 | 日本帝國軍港在澎湖的形塑:衛生用水對馬公軍港軍事地位的提升 | 張素玢 | 獲澎湖縣政府 縣政建設學位論文獎優等 |
108 | 戶田浩一朗 | 蜂蜜●蜜蜂—蜂蜜之消費文化史與環境視角的探討 | 張素玢 | |
108 | 賴俊諺 | 日治時期公學校校園空間的利用與農業實習教育 | 許佩賢 | |
108 | 官力安 | 書包裡的青春物語—日治時期的學生書包 | 許佩賢 | 多元論文 |
108 | 許雅柔 | 〈覺●擇—傷痕二二八〉之桌遊創作 | 許佩賢 | 多元論文 |
108 | 坂本貴 | 日治時期公學校兒童的作文分析 | 許佩賢 | |
108 | 謝其湘 | 早餐吃什麼?戰後臺灣早餐店的風起雲湧(多元論文) | 陳志豪 | |
108 | 吳昀霖 | 臺灣現代文藝電影創作與其政治社會環境 | 許佩賢、張隆志 | |
108 | 陳鈺琪 | 王育德與臺灣人原日本兵補償問題思考會 | 蔡錦堂 | 獲國立臺灣圖書館109年臺灣學博碩士論文研究獎佳作、 鄭南榕研究論文徵選優選 |
108 | 黎浩琮 | 從顛沛流離到落地生根:黎氏家族緬甸、臺灣、澳門遷徙史(1937-1990) | 張素玢 | 獲109年度僑務研究碩博士論文獎助 |
108 | 高木友規 | 日治後期臺灣的農業社會事業 | 范燕秋 | |
107 | 李新元 | 日治時期臺灣少年團之研究 | 范燕秋 | |
107 | 吳思穎 | 日治末期臺灣的神社昇格之研究——以國幣小社新竹、臺中、嘉義神社為例 | 蔡錦堂 | 獲國立臺灣圖書館109年臺灣學博碩士論文研究獎佳作 |
107 | 葉昕 | 日治時期臺南州斗六郡的神社建造與寺廟整理 | 蔡錦堂 | |
107 | 姚惠耀 | 戰後臺灣「軍中樂園」研究(1951-1992) | 范燕秋 | 獲2020年曹永和文教基金會博碩士論文出版獎、中研院近史所108年度「近代中國婦女史」碩士論文獎/姚惠耀,《軍國主義下的性治理:戰後臺灣「軍中樂園」研究(1951–1992)》,臺北:財團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會、南天書局,2023,。 |
107 | 林祐里 | 「灣生」川平朝清與其家族探討-臺灣、琉球與日本的邂逅 | 蔡錦堂 | |
107 | 許仁瑋 | 傳唱與想像—戰後臺灣流行歌曲中的臺灣形象(1945-2016) | 蔡淵絜 | |
107 | 蔡雅薇 | 日治時期臺灣高等女學校的制服 | 許佩賢 | |
107 | 席名彥 | 臺灣歷史詞彙的形塑與轉變—以「出草」為例(1717-1994) | 翁佳音 | |
107 | 許慈芳 | 1950年代「山地歌舞」之形成與發展 | 詹素娟 | |
107 | 盧巧茹 | 漁產運銷與鄉村社會:以戰後臺灣東石魚市場的發展為例 | 林玉茹、曾品滄 | |
107 | 佐藤早惠 | 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社會的女性角色與變遷 | 詹素娟 | |
107 | 和田奈穗實 | 日治時期臺北地區的賽馬活動 | 蔡淵絜 | 獲國立臺灣圖書館108年臺灣學博碩士論文研究獎佳作 |
106 | 黃品儒 | 在食之外:日治時期臺灣食譜中的文化與政治意涵 | 張素玢 | |
106 | 林品君 | 1920年代臺灣與朝鮮文化啟蒙運動及主張之比較分析:以蔡培火與李光洙為例 | 陳佳宏 | |
106 | 李明道 | 從林成祖到林本源:清代板橋的族群關係 | 林玉茹 | |
106 | 關口大樹 | 日治時期北投溫泉的發展-以納涼會為中心之探討(1902-1945) | 范燕秋 | |
106 | 張毓哲 | 日治時期古坑沿山地區的竹紙產業變遷 | 張素玢 | 獲108年雲林縣政府獎勵「雲林文史研究」論文徵選計畫 |
106 | 謝泊諭 | 臺灣中部地方菁英田中陳紹年之研究 | 張素玢 | |
106 | 鄭涵云 | 殖民地臺灣的女雜誌《臺灣婦人界》之研究 | 許佩賢 | |
106 | 謝宜彊 | 民間信仰與地方政治:嘉義太保的水牛厝大士爺信仰 | 陳志豪 | |
106 | 林品中 | 可能有一工──用音樂寫臺灣歷史(多元論文) | 張素玢 | |
106 | 張夢軒 | 綏撫、監控到自治—日治到戰後前期山地交易的制度形成與變遷 | 詹素娟 | 獲國立臺灣圖書館108年臺灣學博碩士論文研究獎 |
106 | 黃采瑜 | 日治時期臺灣都市公園的建立與發展―以嘉義公園為例 | 范燕秋 | |
106 | 蒲地等 | 日本國民童話「桃太郎」在殖民地臺灣的傳播 | 許佩賢 | |
105 | 高嘉駿 | 海外臺獨與國民黨政府的對抗-以1970年刺蔣事件為中心的討論 | 陳佳宏 | |
105 | 安井大輔 | 1930年代前後在臺日本媒體人的臺灣觀─以宮川次郎與『臺灣實業界』雜誌為中心 | 許佩賢 | |
105 | 劉芷瑋 | 交通、人流、物流-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對於水里地區的影響 | 張素玢 | |
105 | 杜曉梅 | 清代臺灣原住民女性人物與形象研究 | 詹素娟 | 獲國立臺灣圖書館107年臺灣學博碩士論文研究獎佳作 |
105 | 陳皇志 | 殖民都市發展與水道建設—以臺北為例(1895-1945) | 蔡錦堂 | 獲國立臺灣圖書館107年臺灣學博碩士論文研究獎 |
105 | 徐紹綱 | 消失的153天─臺北高等學校學徒兵的生活實態 | 蔡錦堂 | |
105 | 林融徽 | 三軍球場之研究 | 林玫君 | |
105 | 徐子涵 | 從軍中康樂到民族精神的倡導:何志浩與國民黨的民族舞蹈運動(1952-1976) | 蔡淵絜 | |
105 | 劉彥均 | 竹子門發電廠對美濃地區的影響 | 吳進喜 |
100-104學年度
畢業 學年度 | 姓名 | 題目 | 指導教授 | 備註 |
104 | 陳昱誌 | 日治後期的地方社會教化-以竹南街鹽館前部落為中心 | 蔡錦堂 | |
104 | 邱創裕 | 「天皇米」之說的生成與再現 | 張素玢 | 獲國立臺灣圖書館105年臺灣學博碩士論文研究獎佳作 |
104 | 黃儒柏 | 濁水溪下游的糖業鐵道之興衰(1907-1970) | 張素玢 | 獲臺灣教授協會2016臺灣研究碩博士論文獎、新臺灣和平基金會2016第三屆臺灣研究博碩士論文獎、國立臺灣圖書館105年臺灣學博碩士論文研究獎佳作 |
104 | 林俊宇 | 清代至日治中期臺灣的龍眼貿易與商人團體 | 林玉茹 | |
104 | 鄭芮璇 | 1950年代前期臺灣《教育通訊》雜誌之分析 | 許佩賢 | |
104 | 田騏嘉 | 日治時期國家對蘭嶼土地的控制及影響 | 張素玢 | 獲新臺灣和平基金會2016第三屆臺灣研究博碩士論文獎 |
103 | 朱丰中 | 臺灣牛瘟防治之研究(1895-1923) | 張素玢 | |
103 | 林俊杰 | 國民黨政府與黨外運動之拉鋸-以美麗島事件為中心 | 陳佳宏 | |
103 | 陳東昇 | 十九世紀後期西方傳教士眼中的臺灣漢人社會 | 詹素娟、洪健榮 | 獲新臺灣和平基金會2015第二屆臺灣研究博碩士論文獎/陳東昇,《十九世紀後期西方傳教士眼中的臺灣漢人社會》,臺北:花木蘭,2019。 |
103 | 蕭君霖 | 融合中西戲劇文化的臺灣劇場歌仔戲─孫榮輝與一心戲劇團 | 蔡淵絜 | |
103 | 趙震揚 | 美援與臺灣的社會救助-以480公法為主的討論 | 陳佳宏 | 國立臺灣圖書館104年度臺灣學博碩士論文獎助學金 |
103 | 江仲文 | 日本時代臺灣初、中等學校的體育課程 | 許佩賢 | |
103 | 小西久雄 | 石垣島與臺灣的交流史~以交通往來的變遷為中心~ | 朱惠足、許佩賢 | |
103 | 陳偉欽 | 船難糾紛與殖民地臺灣原住民的懲治以1903年班傑明修厄爾號(BenjaminSewall)事件為中心 | 林玉茹 | 獲新臺灣和平基金會2015第二屆臺灣研究博碩士論文獎 |
103 | 朱佳陽 | 戰後臺灣山地教育「特殊化階段」教科書之研究─以國語科、社會科為例(1951~1958) | 詹素娟 | |
103 | 孫嘉吟 | 日治時期學生跨地域旅行研究 | 張素玢 | |
103 | 宋冠美 | 圖像、知識與帝國統治:清代臺灣原住民形象的比較分析 | 詹素娟 | |
103 | 卓姿均 | 日治時期高等女學校與臺灣女性 | 許佩賢 | 獲2014下半年鄭福田文教基金會博碩士學位論文獎學金 |
103 | 陳威潭 | 日治時期國家力量對部落社會控制-以布農族卡社群為例 | 張素玢 | |
103 | 大木言葉 | 日治時期臺灣洋裁的移入與發展 | 許佩賢 | 獲新臺灣和平基金會2015第二屆臺灣研究博碩士論文獎 |
103 | 周百合 | 日治時期《臺灣教育會雜誌》(1901-1911)研究 | 許佩賢 | |
102 | 蕭宗瀚 | 日治時期臺灣犯罪搜查之研究(1895-1945) | 范燕秋 | |
102 | 林育薇 | 許丙丁之報刊漫畫研究—以《臺灣警察時報》、《三六九小報》為中心 | 蔡錦堂 | |
102 | 連玉如 | 日治時期臺北市的升學樣貌-以臺籍子弟入學中等教育機構為中心(1919-1945) | 許佩賢 | |
102 | 王宣蘋 | 日治時期留學日本的尼僧 | 蔡錦堂 | |
102 | 洪詩涵 | 濁水溪中游的移民拓墾與社會族群關係─以名間鄉新民村為例 | 張素玢 | |
102 | 林姿秀 | 從古典到現代—陳定國的「女性漫畫」 | 蔡淵絜 | |
102 | 林志峰 | 北宜地區保生大帝信仰及其傳說 | 蔡淵絜 | |
102 | 池田若菜 | 日治時期砂眼調查與防治–以學校衛生為基礎的觀察 | 吳文星 | |
102 | 李佩欣 | 臺灣視障教育發展─以臺北市立啟明學校為探討中心 | 蔡錦堂 | |
102 | 黃俊昌 | 日治時期臺灣的農事改良政策與農村社會 | 許佩賢 | |
102 | 張乃文 | 日本時代臺灣的土地徵收 | 許佩賢 | |
102 | 廖准一 | 虛實之境-臺灣後山的地域與人群(從近代初期到1888年) | 翁佳音 | |
102 | 朗咏恩 | 日治時期臺灣地方病的調查與防治–以肺吸蟲病為中心 | 吳文星 | |
101 | 劉于銓 | 六堆嘗會與地域社會:以瀰濃舊聚落為例(1736-1905) | 吳進喜 | |
101 | 傅欣奕 | 日治時期電影與社會教育 | 吳文星 | |
101 | 江杰龍 | 臺灣人在廈門活動之再探討(1911-1946)——以鴉片、走私、漢奸問題為中心 | 陳佳宏 | 獲新臺灣和平基金會2014第一屆臺灣研究博碩士論文獎 |
101 | 陳喻掄 | 1962年臺灣副霍亂大流行之研究 | 范燕秋 | |
101 | 江俞萱 | 臺灣東部西拉雅族的移動、定著與社會文化變遷 | 詹素娟 | |
101 | 潘郁雯 | 臺灣始政紀念繪葉書文化意涵之研究(1905-1935) | 范燕秋 | |
101 | 陳宜君 | 製作健康兒童-日治時期臺灣學校衛生事業之發展 | 許佩賢 | |
100 | 郭立媛 | 由臺人土地資本到日本財閥資本:日治時期臺灣製麻株式會社之經營 | 林玉茹 | |
100 | 簡克勤 | 國立臺灣博物館收藏文物「柯象」與土庫事件研究 | 范燕秋 | |
100 | 周慧茹 | 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理科教育之研究 | 吳文星 | |
100 | 賴昱錡 | MisakoliayKisoAniniHaw?(你今天做苦力了嗎?)-日治時代臺東廳阿美人的勞動力釋出 | 詹素娟 | 東臺灣研究會專書出版獎助/賴昱錡,《你今天做苦力了嗎?:日治時代東臺灣阿美人的勞動力釋出》,臺東:東臺灣研究會,2012。 |
100 | 謝維倫 | 以圖觀史──晚清臺灣方志地圖與涉外事件 | 張素玢 | 獲國立臺灣圖書館102年臺灣學博碩士論文研究獎 |
100 | 張維正 | 接觸、殖民與文化容受:日治時期臺灣漢人婚禮的變遷 | 蔡淵絜 | 獲國立臺灣圖書館102年臺灣學博碩士論文研究獎佳作 |
100 | 張雅綿 | 失衡的森林:戰時體制下的太魯閣林業開發(1941-1945) | 張素玢 | 獲花蓮縣文化局101年專書出版獎助/張雅綿,《失序的森林:日治末期太魯閣林業開發》,花蓮:花蓮縣政府文化局,2012。 |
100 | 黃瀞潁 | 金耀基的中國現代化研究與古典現代化理論的引進臺灣(1963-2010) | 蔡淵絜 | |
100 | 朱韋燐 | 日治時期松山地區市場之發展 | 蔡錦堂 | |
100 | 簡嘉庠 | 臺灣經驗的傳承─以日本在海南島的農礦業經營為例(1939─1945) | 鍾淑敏 | |
100 | 周茂春 | 日治初期台灣土地調查之研究(1898-1905) | 吳文星 | |
100 | 末武美佐 | 沖繩籍教師與日治前期臺灣公學校教育(1898-1918) | 吳文星 |
95-99學年度
畢業 學年度 | 姓名 | 題目 | 指導教授 | 備註 |
99 | 藍奕青 | 帝國之守─日治時期臺灣的郡制與地方統治 | 戴寶村 | 獲國史館100年國史研究奬助/藍奕青,《帝國之守:日治時期臺灣的郡制與地方統治》,臺北:國史館,2012。 |
99 | 陳文立 | 從自然到人文空間的轉化─宜蘭員山地區的拓墾行動(1802-1945) | 溫振華、詹素娟 | |
99 | 吳正偉 | 從盤山過嶺到丟丟銅仔─臺灣東北角的交通路線變遷與區域特性(1783-1926) | 詹素娟 | |
99 | 岡部三智雄 | 日本治臺前來臺日人之研究(1874-1895) | 蔡錦堂 | |
99 | 張逸婷 | 政治與音樂─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附屬樂隊「臺北音樂會」 | 蔡淵洯 | |
99 | 李佳卉 | 日治時期臺灣「汚物」處理之研究 | 蔡錦堂 | 獲國立臺灣圖書館101年臺灣學博碩士論文研究獎佳作 |
99 | 佐藤重人 | 日本殖民時代臺灣的「教育映畫」之研究—以《臺灣日日新報》報導為中心 | 蔡錦堂 | |
99 | 賴文清 | 邁向現代化─日治時期臺北市政體系的變遷 | 蔡淵洯 | |
99 | 郭婷玉 | 日本時代東港地方社會發展與社會力量之形成 | 許佩賢 | |
99 | 郭怡棻 | 戰時體制下的警察與臺灣社會(1937-1945) | 蔡錦堂 | |
99 | 陳世芳 | 臺灣總督府對菲律賓政策之研究─以文化面向為中心(1895-1945) | 鍾淑敏 | |
99 | 陳思賢 | 中華民國與沙烏地阿拉伯的農業技術合作(1965-1975) | 張力、陳佳宏 | |
99 | 吳丞祐 | 余登發與戰後臺灣民主運動 | 陳佳宏 | |
99 | 陳煒翰 | 日本皇族的殖民地臺灣視察 | 張素玢 | 獲國立臺灣圖書館101年臺灣學博碩士論文研究獎/陳煒翰,《日本皇族的臺灣行旅:蓬萊仙島菊花香》,臺北:玉山社,2014。 |
98 | 吳佳芸 | 從Basay到金雞貂─臺灣原住民社群關係之性質與變遷(1600-1812) | 詹素娟 | 獲國史館99年國史研究奬助/吳佳芸,《從Basay到金雞貂─臺灣原住民社群關係之性質與變遷》,臺北:國史館,2011。 |
98 | 王麗蓉 | 清代高雄平原寺廟與地方社會 | 溫振華 | |
98 | 蔡宛蓉 | 日治時期臺灣監獄制度之研究(1895-1945) | 王泰升、蔡錦堂 | |
98 | 羅任鎗 | 帝國邊陲的救贖?日治時期蕃地醫療政策研究 | 詹素娟 | |
98 | 林佳叡 | 製造英雄—以葉宏甲漫畫《諸葛四郎》系列為中心 | 蔡淵洯 | |
98 | 王慧瑜 | 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日本人的物質生活(1895-1937) | 蔡淵洯 | 獲國立臺灣圖書館99年臺灣學博碩士論文研究獎 |
97 | 陳郁欣 | 日治前期臺灣郵政的建立(1895-1924)──以郵務運作為中心 | 蔡錦堂 | |
97 | 夏良業 | 魏道明與臺灣省政改革(1947-1948) | 吳文星 | |
97 | 莊勝全 | 萬文遙寄海一方:清帝國對臺灣的書寫與認識 | 溫振華 | 莊勝全,《萬文遙寄海一方:清帝國對臺灣的書寫與認識》,新北:稻鄉,2012。 |
97 | 徐聖凱 | 日治時期臺北高等學校之研究 | 蔡錦堂 | 獲國立臺灣圖書館98年臺灣學博碩士論文研究獎/徐聖凱,《日治時期臺北高等學校與菁英養成》,臺北: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,2012。 |
97 | 謝佳珍 | 臺灣筏具排仔之研究 | 戴寶村 | |
97 | 李品寬 | 日治時期臺灣近代紀念雕塑人像之研究 | 蔡錦堂 | |
96 | 陳慧先 | 丈量臺灣—日治時期臺灣度量衡制度化之歷程 | 戴寶村 | 獲國立臺灣圖書館97年臺灣學博碩士論文研究獎/陳慧先,《丈量臺灣:日治時代度量衡制度化之歷程》,新北:稻鄉,2014。 |
96 | 游智勝 | 日治時期臺灣沿岸命令航線(1897-1943) | 戴寶村 | 獲國立臺灣圖書館97年臺灣學博碩士論文研究獎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