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辦單位:左轉有書
報名日期:2025年3月1日至6月15日
題材:1949 – 1987年戒嚴時期前後因威權統治限制生活方式、帶來不便,甚至荒謬不公的故事
字數:1500字以下
活動宗旨:
2025年是臺灣「解嚴」38週年,踏入9月,「解嚴時期」將終於比「戒嚴時期」長,亦標誌着臺灣逐步擺脫黑暗與傷痛的過去。過去談到「戒嚴」,目光主要聚焦在黨國監控與社會抗爭,但其實一般平民的日常生活同樣受到「戒嚴體制」影響。為此,特舉辦此項徵文比賽,向大眾公開徵集,分享你們在戒嚴時期(1949 – 1987)前後的歲月裡,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「國家」的存在,以及你們在當時的感受與反應。藉着是次徵文,挖掘「大歷史」、「大人物」以外,一般平民在威權年代的生活點滴與心聲,讓社會反思政治體制如何影響日常生活,守護得來不易的民主與自由。
徵稿主題:
本活動希望向一般大眾徵集在「戒嚴時期」的日常生活經歷與點滴,因此舉凡在1949 – 1987年戒嚴時期前後,你們在日常遇過因為當時政府統治需要、政治禁忌、施政執法、國家監控、政治打壓等等而對你的生活方式、習慣有影響、帶來不便,甚至是覺得荒謬、冤屈、哭笑不得的,皆歡迎來件分享。
除了是當事人的親自分享外,本活動亦鼓勵年輕世代透過與親戚、長輩、同事、鄰里等交流,再用自己的文筆書寫下來他們在那個時代的一些點滴,讓那個大時代底下的小人物生活能夠得以再現。
文稿內容:
- 為確保評審之公平性,若內文有提及投稿人或被轉述者之真實姓名,評審階段將會屏蔽相關名字,但不會刪改。
- 投稿稿件須包括篇名及內文,篇名字數以20字為限,內文字數不多於1500字。
- 投稿人須以真實姓名報名,但可提供筆名,若作品入圍或得獎公開時,將以筆名作為稿件之作者名字顯示。
- 每名投稿人只能提交一份作品,提交作品後,不接受任何替修訂、補充、替換。
- 文章若需以臺語、客語或原住民語拼音書寫,請在其後加入華語註解,並請使用教育部公告之「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輸入法」、「客家語拼音輸入法」或「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」。
- 本活動目的為徵集戒嚴時代的人民真實生活經驗,內容可來自親身經歷,或轉述他人的經驗,僅接受為保護文稿中提及經歷者的身分而作的有限度改編。若轉述他人第一身經驗並會在文稿中提及該經歷者的真實名字,請先取得當事人之同意。
- 文稿的所有文字須由投稿人親自撰寫,禁止使用ChatGPT 或 AI 人工智慧等相關軟體撰寫,如被揭發文稿內容完全虛構或並非親自撰寫,將取消得獎資格,並追討已撥發獎金。
獎勵辦法:
- 是次徵文比賽共設四級獎勵:
a. 首獎(1名):新台幣10,000元整、獎狀乙紙
b. 二獎(1名):新台幣5,000元整、獎狀乙紙
c. 三獎(1名):新台幣3,000元整、獎狀乙紙
d. 佳作(5名):新台幣800元整、獎狀乙紙 - 得獎人須依規定填寫、繳交相關得獎領據,配合繳納所得稅、匯費;若無法配合,則視為自動棄權,不具得獎資格。
報名連結:https://forms.gle/18LnyJGwiNxf4YTXA
比賽簡章:https://reurl.cc/nqGRdv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