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EMI活動報導】112-1臺史所赴外交流分享會

Global Exchange Forum: TYO→LAX→LDN

赴外交流分享會:東京→洛杉磯→倫敦

Hùgōa Kauliû Hunhióng Hōe: Tangkiaⁿ→Lo̍ksamki→Lûntun 

身處全球化時代,出國留學是現代學生的必要經驗之一。研究海洋史、全球史的碩士生,體驗海外生活和異地文化,更是成為自身學習養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在師大,我們擁有豐碩的資源,和各國、各校合作,分為系級、院級、以及校級的國際交換機會。10月13日,在台史所舉行的「赴外交流分享會」,特別邀請三位歸國同學,來分享他們各自在東京、洛杉磯、和倫敦的學習歷程。

在明治大學參與院級學期交換的張蕙羽,就讀台史所時,受到許佩賢教授的課程以及山形大學交流會的雙重衝擊,下定決心要把日文練好。2022年9月赴日、2023年3月回台的秋季班,雖比春季時間長、但獎學金也比較多。交換生在明治大學,會按照日語程度分班,學習會話、閱讀、寫作;再加上選修「亞洲史學」的專題討論,週一到週五把課程修滿、週末則是騎車出外旅遊、露營。半年的時間紮實地,一點空閒都不浪費。對日語文能力尚在學習階段的同學來說,上課報告的發言和作業,是不簡單的事情。同學推薦明治大學設置的「外國學生日語支援」辦公室,裡頭的同仁會將學生基本的報告內容修正好,確保在專題討論時,口頭和簡報的內容是正確的。最後也興奮地分享了自己愛去鄰近的神保町,這座充滿書店的街區,尤其是能挖掘許多古地圖,甚至是台灣的老地圖!

除了為期半年、一個學期的時程,以一個月為期的暑假交換也是申請的選項之一。莊克仁分享了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交流經驗。雖然僅有短暫的時間,但也選修了「現代中國社會流行文化」、「漢語語言學概論」、「現代漢語(中級)」,跨出台灣,在美國認識了台灣華語和中國華語的語言變化,還在課程中分析了華語饒舌與嘻哈的發展。在三門課程中體會台語、華語的教學法有何不同?甚至是如何用英語去教授各種語言。今年7月3日到27日的美西生活,讓莊克仁體驗沒有3張卡沒辦法生活——棕熊卡(學生證)、金融卡、社會安全卡,沒有帶好三張卡在身邊,恐怕會碰到許多難關。結尾語重心長提醒,在地鐵如果遇到歧視亞洲人的路人,這個時候如果報上 UCLA 的名號,就萬事迎刃而解了。

假如不想只有短暫交換、打算在國外取得碩士學歷,英國,也是其中一個管道之一。在 COVID-19 期間赴英就讀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施翔耀,和我們炫耀(?)他就住在大英博物館的正對面,十分鐘路程即可抵達校園。英國的大學學制和台、美不同,是申請前必了解的資訊。而英國的碩士學位,在入學前就會敦促學生,必須在一年內修讀完畢。為期一年、3個學期,從9月27日的入學週、到隔年的9月日交論文,平均一個學期必須修4門課才能畢業。他曾修讀「台灣的選舉、社會運動與性別」、「新台灣電影和未來」、「台灣的文化與社會」等和台灣相關的課程,即使身為台灣人看起來能輕鬆過關,但身處異地和來自各國同學的討論,反倒可以體驗到平常不會想到的問題、甚至帶來許多啟發。最後,也提及,留學期間參與體驗教師罷工,也是體驗歐洲文化的一種方式。

三位同學的簡報,除了講述留學動機、修課內容,也有大半部分和與會者分享東京、洛杉磯、倫敦的旅遊生活。赴外交流,不僅只是在校園內和師生們互相腦力激盪,下課後,自己回到租屋處的吃喝玩樂、以及休假時間的安排,更是認識當地人以及體會在地生活最直接的方式。當然,在以上三座城市的生活,所費不貲,獎學金、省錢妙招、以及申請細節,都是在座同學的熱門提問。期待我們未來能有更多前往不同城市、更多元的赴外交流同學來分享自己的赴外體驗。

(S.L.)

  • Post author: